疫情之下的未來內容產業: 科技結合文化內容發展 創作及展演新生態萌芽

2021-09-07

產業專題研究及調查報告
疫情之下的未來內容產業: 科技結合文化內容發展 創作及展演新生態萌芽

Size:

2020 年全球受到 COVID-19 疫情影響,尤其是需要與民眾互動的藝術展演紛紛受到衝擊,使得全球許多公開的藝術展覽或展會不得不面臨暫停舉辦的窘境。例如香港一年一度最大的藝術展覽「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K)以及Art Central在2020年都宣布取消展期,在歐美國家也有許多展會宣布停止舉行。

 

而在疫情蔓延之下,博物館及藝術家們開始注意到借助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或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技術,來進行藝術作品的展示及販售,顯示了藝文與科技結合的發展性。



 

AR 及 VR 技術創造全新觀展體驗,改變藝術創作及互動形式

 

2020 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全球有許多博物館及美術館不得不暫時關閉,為了突破必須在實體空間與觀眾互動的限制,博物館及美術館開始尋求科技解決方案,如 AR、VR 技術,使觀眾在遠距也有身歷其境的觀展感受,實施結果也受到了大眾的歡迎。

 

例如紐約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推出的「The Met 360° Project」,展示了 6 部 360 度環景的沉浸式影片,在疫情期間突破了 34 萬觀覽人次;維也納國立歌劇院(Vienna State Opera)也開發影音串流平臺,將演出錄影和環景 VR 影片於串流平臺上播放,2020 年就吸引超過 13 萬人次註冊;而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雖然 2020 年取消實體展出,但其線上展廳在 2020 年 3 月 20 日甫上線,就因流量過高而當機。

 

AR 及 VR 技術由於硬體裝置成本偏高,目前還不易普及至一般消費者或家庭中;但使用在公開藝術展演、大型娛樂等方面,大有受到歡迎的趨勢。在疫情期間由於非接觸性的需求升高,在生活及工作上遠距教學、視訊會議等方式逐漸被社會大眾所接受,因此相關遠端虛擬技術即將全方位滲透到消費者的生活中。

 

在不遠的將來,伴隨著虛擬技術軟硬體更加成熟,可以涵納更多的聲光效果與更豐富的演出形式,再加上 5G 通訊技術的推波助瀾,其高速傳輸、低延遲、大頻寬等特性,將能夠協助各式各樣的沉浸式展演迅速的在消費者眼前展開,提供全方位的互動式體驗。

 

AR 及 VR 技術成為藝術家創作創新方案之一

 

AR 及 VR 技術的開展,提供給藝術家新的創作思考可能,例如以巨型充氣公仔作品〈Companion〉聞名全球的美國藝術家KAWS,過去的實體展出往往可以吸引為數可觀的觀眾。然而在 2020 年面臨疫情的衝擊之下,KAWS 也與英國倫敦的策展公司 Acute Art 合作,利用 AR 科技,將過去實體展示的公仔透過 App「現身」在觀眾的手機之中。在 2020 年 3 月展出期間,觀眾在全球指定的 12 個重要城市地標,例如紐約中央車站、香港中環摩天輪、以及臺北中正紀念堂等,都可以在手機 App 中看到〈Companion〉公仔與實景結合的效果,無異提供另一種趣味。

 

根據 BBC 報導,Acute Art 的藝術總監 Daniel Birnbaum 認為,面臨肺炎疫情的威脅,虛擬互動科技對藝術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博覽會等都不得不暫時關閉的情形之下,藝文界需要找到新的交流工具,持續與觀眾或消費者交流藝術品及資訊。雖然科技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能夠與藝術家一起探索新的可能性,將會是一項重要的解決方案。同時 Daniel Birnbaum 也在訪談中提出,在與科技結合的創新形式展覽中,不需要任何人去運送實體作品,從環境生態的角度來看也非常吸引人。

 

 

Acute Art 藝術總監 Daniel Birnbaum ©GettyImages

 

 

除此之外,中國藝術家艾未未為了呈現緬甸大象流離失所的情景,以及關懷逃難至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在 2020 年 1 月以 VR 方式發表作品〈Omni〉,以360度沉浸式影片(immersive video)使觀影者體驗身處孟加拉難民營的感受。藝術家開始嘗試使用虛擬或互動科技豐富藝術創作的內涵,而觀眾也可以透過創新科技,更加深刻的感受藝術家所要傳達的訊息。因此未來內容的發展,將有可能包含了影音聲光效果甚至是氣味等,全面性的帶給觀眾沉浸式的體驗。

 

BBC 的報導中同時也訪問到了香港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ityU)創意與媒體學院助理教授 Max Hattler,他認為:「科技或技術一直是藝術的一部分,只有善用科技的藝術家,設法掌握和超越該科技的限制,才能創作出歷久彌新的作品。」不可否認的,創新科技讓藝術創作可以有更多、更新穎的方式呈現,也能讓各種天馬行空的藝術創作,有更多與大眾接觸的機會和可能性。

 

創新科技讓藝術作品直達觀眾身邊,協助藝術家尋找潛在買家

 

從科技的角度來看,COVID-19 疫情的擴散,促使全球科技巨頭更加積極的研發相關遠端技術,並且應用於支援藝術展覽方面。以 Google 為例,其知名的「Google 街景」應用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可以讓使用者在 App 上進行 360 度互動,而 Google 也利用此項技術與全球博物館合作,自 2016 年起就推出「Art & Culture」App,使用者可以在 App 上將藝術品放大仔細觀察,甚至可以比在實體展場中看到更多展品細節。而根據 Google 公布的資料,至 2020 年年底,全球至少已有一千多家博物館參與此線上博物館計畫。

 

實體展售會的取消或暫停舉辦,重創了創作者與收藏家之間的交流機會,然而透過遠端虛擬技術的協助,為疫情期間藝術品的展售帶來了新的模式。借助創新科技之力,可以利用網站或 App 將作品虛擬重現在買家眼前,如前所述,買家甚至可以透過沉浸式技術觀察作品中的細節,創新的互動模式對於藝術家──特別是許多新進藝術家,提供了向全球買家展示作品的機會。

 

據 Immersive Technology 報導,個人出版平臺 ALL World 於 2020 年推出的 AR 藝術展覽計畫,就鼓勵藝術家自行透過手機App 建立個人「 AR 展覽」,藝術家可自由拍攝並上傳作品的 3D 數位影像、標上欲售價格,即使是知名度不高的藝術家,也能透過此平臺向全球潛在買家展示和販售作品,因此在防疫期間仍能藉助科技之力不間斷的進行藝術交流。

 

另外在 VRScout 中也報導,紐約設計師 Sebastian Errazuriz 不約而同的也產生了線上藝術展覽交流的想法,建置了All Show 網站,利用 web AR 技術讓藝術家不需要另外下載 App,直接就能上傳作品的 3D 影像,買家也可以直接透過網站瀏覽作品。透過網路技術無遠弗屆的特色,藝術家的作品在疫情之下反而有了向全球展示的機會,不一定需要聚集在特定地點的展會。或許經由 AR、VR 技術的推波助瀾,藝術家將能思考藝術數位化的可能性,在未來掀起一股藝術數位創新的風潮。

 

沉浸式VR遊戲及展演市場規模大

 

根據國際調研機構 Allied Market Research 指出,2020 年全球創意內容產業產值達到 16.6 億美元,經過 2020 年疫情的影響,全球對於遠距及虛擬娛樂、藝術、教育內容的需求增加,推估至 2021 年將增加至 69 億美元,至 2025 年更將增長至 303.7 億美元,表示文化內容結合科技發展,將是未來內容產業發展的趨勢。而在子產業中,以沉浸式 VR 遊戲及沉浸式 VR 展演所占的市場規模最大,顯示來自消費者大量的娛樂需求,將會支持整體市場的發展。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