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新現場」(上)/表演藝術對「數位票房」有想像了嗎?

2020-06-05

產業專題研究及調查報告
線上「新現場」(上)/表演藝術對「數位票房」有想像了嗎?

Size:

【本文由文化內容策進院 TAICCA X 中央廣播電臺 共同合作企劃】

 

在 COVID-19 疫情的衝擊下,全世界的表演藝術幾乎被迫停擺,再度讓線上直播、線上收看議題浮上檯面。雖然表演藝術界深信線上收看永遠無法取代現場觀看的體驗,但這次疫情衝擊,加上近年互聯網發展,也讓許多藝文工作者開始思考,如何另闢線上「新現場」,推動「數位票房」機制。

 

關於「直播」,表演藝術界和觀眾並不陌生,透過電視直播是最常見的形式。至於線上直播或線上收看,雖然已經頻繁使用於體育、娛樂、會議等許多領域,表演藝術界對此卻始終躑躅不前,原因不外乎三大關卡:表演團體憂心此舉影響民眾進劇場的意願,沒有可行的商業機制創造營收,以及線上觀看演出無法取代現場體驗。

 

 

「線上」觀看  表演團隊不再一味抗拒

果陀劇場藝術總監梁志民就不諱言,他是死忠保守派,他認為線上收看的體驗根本達不到現場演出感受的萬分之一,單是這一點,「線上」觀看根本不可行。

 

台北愛樂合唱團雖然因為疫情關係,也決定把原訂演出改為線上直播,服務聽眾,不過音樂總監古育仲坦言,這是因為疫情被迫做出的調整,對於線上直播,他們仍謹慎以對,因為一旦線上直播,勢必會衝擊到實體音樂會的票房。

 

台北市立國樂團有過幾次線上直播經驗,團長鄭立彬指出,因為是公部門團體,負有推廣的義務與責任,因此經費上可以有比較多嘗試,但實務上來說,直播也考驗拍攝團隊對音樂與表演的掌握度,但他們並不排斥,畢竟可以接觸到更多樂迷,只是能否有足夠的人數達到傳播效益,是一大考驗,如果沒有可行商業機制,恐怕也只有公部門樂團或劇團較有機會去做。

 

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認為,製作一齣戲必須掌握相當的精緻度,線上觀看無法讓觀眾真正全觀感受現場演出渲染力。此外,透過線上「新現場」,觀眾看的視角是被攝影鏡頭選擇過的,這些都會讓表演團隊對於線上直播或線上收看抱持比較謹慎的態度。

 

不過張育華也承認,民眾已經習慣在線上觀看影片,為了擴大藝文欣賞的人口和年齡層,如今表演藝術界恐怕也必須正視這股趨勢,製作團隊也要從製作面上認真思考如何提供觀眾不一樣的線上觀看體驗,另外也必須有專業錄製團隊針對線上直播做通盤調整,兩者缺一不可。張育華:『(原音)如果你要多做這一層在傳播面上讓它的傳播效果透過直播產生更多影響力的時候,你必須要投入比如説現場這些劇院設備、錄製效果,還有它不只是人來錄完就好了,它包括畫面的選擇,怎麼樣選擇是對的?因為音樂跟戲劇跟舞蹈是不一樣的,所以這裡面整個專業資源投入,它當然牽涉蠻大的製作成本,所以對於表演藝術團隊來說,如果能夠確保這裡面製作的資源,它(線上直播)當然值得做,就現在的趨勢,也應該要這樣才能更擴大它的傳播效果。』

 

 

表演藝術搬到線上:重點在創造新體驗

阮劇團團長汪兆謙對線上觀看持正面態度,他強調,所有時代都是不斷變化,有變化就代表對表演藝術產業有新的刺激,代表表演藝術又多了一個媒介可以和觀眾連結,並沒有不好,相對的,表演團隊也必須展現出作品的獨特性、品質和內容。

 

汪兆謙認為,儘管實體現場的氛圍勝過線上,但當代表演藝術對於票房的想像,不應該侷限於實體門票。汪兆謙:『(原音)我會蠻期待說我們也許可以發展出一個很新的模式,就是說劇團跟不同的異業結合,我們有跟不同觀眾面對面機會,其實這件事情我覺得不一定是二選一,改變是勢在必行,但這個東西不代表我們要隨波逐流,而是在這個時代,我們有沒有辦法就是很有彈性、很靈活找來我們可以生存下來的那個東西(方式)。』

 

台灣劇場技術協會理事、影像設計師王奕盛也採取比較開放的立場,他說現在的劇場票房其實並不好,可能有些人會擔心若演出放到線上,可能造成更少人走進劇場;但他認為,這是節目內容好不好的問題,節目好,不論線上或線下都一定會吸引觀眾;王奕盛也厭倦了目前只侷限實體門票的想法,只會導致藝文欣賞人口越來越少。

 

由於劇場技術人員較容易接觸到新科技應用,王奕盛也認同,面對線上「新現場」,或許可以從他們劇場技術人員的角度,創造出更多不同於實體劇場的新體驗,他非常期待,也有一些點子正在發想中。

 

對橫跨表演藝術界與流行音樂界的音樂人陳建騏來說,表演藝術界很少嘗試將演出搬到線上,理由很簡單,因為實際收益真的不高。他說,團隊花了很多錢進行直播或拍攝錄影放到線上,但看的人如果不如預期多,表演團體走入線上的意願自然很低。

 

不過陳建騏觀察,現在的年輕人對於線上直播接受度很高,因此要思考的關鍵在於,線上直播必須提供更多有別於實體劇場看不到的內容,比如線上直播可以看到不同的視角或是後台的狀況等等,甚至開放網友的互動留言,有吸引力才能達到廣為傳播的效益,後續商業機制也才可能出現。

 

Vocal Asia 執行長、神秘失控人聲樂團團長陳午明也持類似的看法,他認為,現代科技的演進足以變動商業模式,反而是一個契機,可以回過頭來改變表演藝術界對於線上「新現場」的想法。

 

不過他認為,現在網路上的內容很多,如果只是讓觀眾線上收看錄製好的作品,效益不可能會高,唯有線上直播才是王道,甚至未來 5G 搭配 VR,可以創造出更多不同於現場觀看的新鮮感。陳午明:『(原音)除非你是一個經典的劇目,你演出完之後不會再演,或是很難看到,也許這個錄影它對消費者是有價值的,不然現在其實很多網上消費者他可能對 Live,它還是現場的這件事情其實更有興趣。我比方偏音樂的話,以音樂演出來說,我覺得接下來大家應該比較想看 online 的 Live House,類似這樣,它還是現場,過了就沒有。』

 

 

疫情催化 線上「新現場」腳步加快

身為表演藝術聯盟理事長,故事工廠執行長林佳鋒則是用行動,趁這波疫情,大力擁抱線上「新現場」。他找上影音串流平台 LINE TV 以及聯合數位文創合作,準備協助表演藝術團隊將已經錄製好的高品質作品放上 LIVE TV 線上平台,未來將採取各方拆帳的方式分潤。不過,林佳鋒説,平台上初步會以錄製好的作品為主,不會採取線上直播,避免影響實際演出的票房。

 

旗下擁有兩廳院、台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面對線上劇場趨勢,也決定跨出重要的一步。

 

國表藝董事長朱宗慶表示,國表藝正著手研議線上收看平台,他認為,疫情當下,線上收看的確是因應疫情的輔助選擇之一,但同時也會是表演藝術未來發展規劃的選項。他說,收費機制必須考量所提供的內容和收看對象,實務中,免費、收費並存,國表藝會盡力來做,也期待能藉此機會激盪出劇場結合科技創新的可能性。但朱宗慶仍不忘強調表演藝術的臨場感非常重要,「螢幕」無法完全取代「劇場」,線上收看機制還是作為輔助。

 

 

他山之石 各有精彩

撇開電視直播以及因為疫情爆發轉而透過社群媒體進行線上直播的狀況不談,國外表演藝術開放直播的案例其實並不少,可提供台灣表演藝術界參考。位於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 2006 年推出「 The Met: Live in HD 」,是全世界第一個嘗試透過衛星傳輸,將現場演出節目透過直播到另一個現場的首例,目的在於擴大歌劇愛好人口。

 

受到「 The Met: Live in HD 」啟發,英國「國家劇院現場」( National Theater LIVE;NT Live )也跟進,通過衛星向英國及世界其他地區的電影院進行舞台劇實況轉播,打響劇院直播品牌。NT Live的創立,最初目的在於將英國國家劇院的頂尖製作,帶到全世界的觀眾眼前,讓一般民眾也能享受「頂級的次級體驗」,試圖在藝術與商業之間尋求平衡,實際上也確實創造極大的收益。

 

目前全世界包括台灣在內,已經超過 2,000 多個電影院被納入 NT Live 合作播映範圍,觀賞人數超過數百萬人次,且 NT Live 也不再侷限英國國家劇院的製作,包括英國其他地區劇院、百老匯的頂級製作都曾被拍攝播放,海外製作數量甚至早已超過英國本土,如今的 NT Live 已經成為了一個服務平台,任何場館或製作單位都可以尋求和 NT Live 合作。NT Live 的成功,也帶動其他包括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 (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 的 RSC Live、莎士比亞環球劇場 ( Shakespeare’s Globe ) 推出的 Globe on Screen,以及許多大小劇團也都開始嘗試電影院直播。

 

 

德法有公部門相挺 線上觀賞人口大增

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也是線上直播的代表例子,採付費機制,每一季都會選定場次進行全球直播,受到全球古典樂迷喜愛。該平台除了為樂團帶來收益,更重要是拉高樂團品牌價值,且擴大古典樂迷欣賞人口。

 

其他如法國梅迪奇頻道、德國巴伐利亞廣播、ARTE德法公共電視等媒體,其線上直播或轉播機制也行之多年。巴黎音樂城的巴黎音樂廳 ( Cité de la Musique ) 每年也都會在其線上音樂廳 ( Philharmonie Live ) 提供多場音樂會直播或轉播,且為免費收看,其背後都是由公部門所支持,希望讓所有人都有機會接觸精彩的表演藝術。

 

至於「 Broadway HD 」則屬於串流影音平台,採月費或年費方式,讓全世界觀眾在家就可以欣賞到百老匯精彩作品。英國「 Digital Theater 」則是另一個表演藝術線上平台,同樣採收費機制,可欣賞到各式各樣的高畫質表演藝術節目。

 

 

亞洲急起直追 鎖定年輕族群

在亞洲,中國大陸上海音樂廳的「雲劇場」,則結合受到年輕人歡迎的嗶哩嗶哩及抖音視頻網站,精選雲端中現場演出音樂會,在特定時間進行直播,嘗試拉近與年輕族群的距離;愛奇藝網站則是中國第一個開設「文化演出頻道」的線上平台,將線上收看的內容觸角伸向舞台劇,但主要為錄影轉播的作品,提供用戶多元選擇。

 

在韓國,表演藝術線上直播也很常見,主要以音樂劇為大宗,基本上由 Naver TV 和 V LIVE 兩個網路直播系統進行直播,不過因為韓國音樂劇走的是「偶像路線」,粉絲更喜歡是進劇院看偶像演出,並在演出後與偶像互動,因此直播更多時候是為了宣傳,透過現場直播 30 分鐘或一定長度時間的完整演出,達到宣傳效果。

 

在日本,智慧財產權觀念更嚴格,因此相關表演藝術直播或線上收看的例子並不多,但近年來日本寶塚歌劇團、還有部分音樂劇也開始效法 NT Live ,透過電影院直播,饗宴海外粉絲。

 

因為全球疫情大流行,台灣表演藝術界對於線上直播或線上收看不再一味抗拒,科技、網絡的快速發展,甚至 5G 時代的來臨,也讓表演藝術界不得不正視線上「新現場」的重要性。或許危機就是轉機,表演藝術界是時候打開對「數位票房」的想像了!

 

本文刊載於央廣網站 (作者:江昭倫)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61695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