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內容策進院(以下簡稱文策院)作為中介組織,致力於為臺灣的文化內容產業嫁接資金、橫向整合資源,希能協助產業產製出更多作品,活絡文化內容產業並建構健康的產業鏈與生態系。文策院有一項長期任務是人才培育,並已創設「文策學院」(TAICCA School)品牌,於2020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初發生時開始招生,為文化內容業界提供進修服務,究竟,文策學院所開設的課程有哪些?它跟一般的各類技術教學又有什麼不同?
文/ 徐佑德、林欣怡
文策學院與產業生態系環環相扣
文化部在成立文策院的時候就設立了三大目標,等於是文策院的最高策略:產業化、國際化、整合化,分別希望帶動文化內容產業建構與升級、打開國際視野與市場、整合數位時代的新科技進入內容創意。臺灣的文化內容產業像是一片大海,裡面有豐富美麗的風景,但還沒有理清整體的產業鏈輪廓,以至於還在朝產業化方向發展,不過,在這個產製工具快速進化的時刻,臺灣有機會完善更多產業環節,讓產業人才能夠以產業分工的新圖像,明確了解自己於產業所在的相對位置,朝產業所需的專業化方向邁進。
文策院作為產業的陪伴機構,除了培育人才,同時也希望創造出一個產業經驗和資源交流的平臺,期許孵育出「三創」人才,讓產業的人才不只懂得創作,還能懂創業、用科技整合來創新、進而創造出新的文化及商業價值,讓創作和市場的商業運作更靠近。因此,文策院於2020年成立文策學院,希望透過各類課程及學員的經驗交流,協助每個參與者從個人、團隊到公司,都能更清楚自己在產業裡扮演的角色,以及產業內還有哪些參與者,能提供什麼樣不同的能力與思維來互助合作。
單點成功如何成為系統性的連續安打?關鍵在商業思維與人脈網絡
為了培育出創作者的「三創」能力、接軌商業與科技,文策學院的課程主要分為三大方向,其一即是讓人才更了解商業運作與自身職涯發展的培育課程,包括通識基礎型的創業輔導、商業管理,提供所有人才商業思維並讓有創業意願的人才進一步了解商業運作,以利產業鏈的理解與建構;其二則是進階型課程,主要希望能為產業培養出中高階人才,邀請國內擁有資深經驗的業師,為已入行一段時間、想精進擴大自身業務及能力的學員勾勒出接下來可以升級的路徑與願景;第三類則是邀請國際講師分享實務經驗的國際學程,讓學員有機會從國際的產業分工與體系去參照,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或訣竅,來優化自己內容產製的過程。
TAICCA School固定開設通識型課程,由專業講師手把手教授公司營運眉角。
(文策院提供)
文策院文策學院所屬的策略發展組組長蔡家玲指出:「創業輔導與商業運作課程,是考慮到較多內容產業參與者是從創作的熱情出發,過去單點的成功作品也比較是直覺式地落實創作理念,難以複製或維持,當「作品」沒有轉化為「產品」,自然不容易成為長期經營的方向,難以打造品牌與長期穩定獲利。這系列的課程核心重點在於刺激創作者思考『可複製的商業模式』,加入這樣的商業思維後,讓想接軌商業市場的人才,能更了解如何往這個方向轉型。」
國際學程「TAICCA School × La Fémis 劇集統籌大師講堂」(文策院提供)
文策學院在今年三月與法國國立高等影音學院(La Fémis)合作推出「TAICCA × La Fémis 劇集統籌大師講堂」,邀請《巴黎情報局》劇集統籌Alex Berger來分享其於歐美產製影集的實務經驗。課程中Berger詳細說明了「編劇室』的金字塔結構跟運作,甚至說明了為什麼編劇合約會長達七百多頁,內容是在保障哪些權利義務,這些都可以給予國內創作者作為參照,進一步思考可以往什麼方向去建立適合自己的產製流程和模式。
國際學程同時也有利於國內學員與國外講師建立關係,甚至有機會透過課程、提案等交流,建立實質通往國際市場的新網絡,邏輯與效果其實與國際影展的實務工作坊(workshop)相仿,達到實際上的媒合效果。
進階型課程「獨立遊戲內容育成與經營培訓計畫」,透過經驗傳承的培訓方式,為臺灣獨立遊戲產業增添更多實力人才。(文策院提供)
文策學院業務負責人蘇淑冠進一步說明:「文策學院協助學員對接文策院的資金、國際展會等橫向資源。除了課堂上知識的交流,文策學院作為集結各式產業界實戰夥伴的平臺,當大家一起在同一個空間參與的時候,實際上交流就不只限商業知識,同時也包含了人脈的連結(networking)。」也就是說在學習商業知識的同時,隨著交流的深化,文策學院更希望能建立具有孵化器特質的人才培育網絡,真正從產業人脈連結的角度去催生學員的創業成功或產業升級。
因應疫情,文策學院2020年成立後即推出線上課程,最大化能夠參與的學員人數。一直到今年走過一整年完整年度的營運,蘇淑冠觀察到學院有很多「回頭客」,參與的學員多半會再來報名,而且人數愈來愈多。據統計,2020年共有1,811人次參與文策學院,而2021年截至11月底,參與人數已達4,055人次。
而在文策學院逐漸站穩腳步,並持續與業界互動及優化的同時,2021年文策院更推出了「文化新創加速推進計畫」,乍看之下似乎是兩個不同的方案,但其實卻有著精神上的承續關係,都是依據目前文化內容產業現況而開展出來的方案。
2021年文策院推出全新「文化新創加速推進計畫」。(文策院提供)
從文策學院到文化新創加速推進計畫:落實從內容轉到商業模式的思維
文策院院長李明哲明確地從文策院的任務核心直指計畫的終極目標:「文策院成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過去設計的投資工具都較難對接到文化內容產業。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會發現背後有思維的差異,投資者想投資的是『經營者』,但文化內容產業的夥伴多為『創作者』,創作者可能必須先變成『經營者』,或是找到共同合作的『經營者』,才更有機會獲得投資,進而將優秀的內容實現出來。」
長期了解投資界與創作者之間距離的李明哲直言:「所以要為文化內容產業打開更多投資資金,雙方都必須先經歷一段互相適應和訓練的課程。所以秉持文策學院,鼓勵文化內容產業的創作者或製片人進一步成為經營者,學習各種市場、經濟、金融、法務課程的精神,我們進一步推出文化新創加速推進計畫,因為加速器是針對新創公司進行一連串的課程,讓學員接受更完整的訓練,希望能更快讓學員的公司與團隊往前走!」
同時,李明哲也期許文策院在其中真正扮演投資方與內容方的橋樑,他說明:「一方面文化內容產業的學員對新創加速器是陌生的,希望他們透過加速器的系統課程與訓練,更快發現自己該如何成為經營者,或在產業中找到自己最適合、能發揮最大能量的位子;另一方面,投資界也需要透過這樣的互動,來學習看文化內容的案子,因為很多都是比較早期就要進行評估,而且往往不是只講商業模式。」
文策院院長李明哲與PINKOI共同創辦人顏君庭(中)、BIOS monthly共同創辦人白尊宇(右)對談分享創業心得。(文策院提供)
而如同先前強調的,文策學院不僅是透過課程達到知識交流,更希望能透過交流達到產業連結(network)、商業媒合之效益。同時也會不斷透過與參與學員的互動,了解到學員實務面上的需求,進而協助他們對接文策院適切的資源與支持體系。
因此李明哲亦強調:「讓學員進來新創加速器,並不只是希望協助銜接投資而已,更希望讓他們找到異業合作的夥伴,甚至是創作者與經營者的相遇。每個團隊都需要去理解並建立與同儕的關係,經過密集的活動與課程後,過去新創產業的經驗是同儕之間會自然建立更多橫向連結。同時,我們會長期辦理下去,所以會有陸續從第一期、第二期……『畢業』的學員會成為學長姊,每一期都可以成為種子,讓網絡累積擴散,也讓學弟妹有更多理想對象(role model)可以模仿學習,讓大家激盪、理解到什麼樣是自己或公司在產業裡最理想的樣態,打破原本孤獨的創作(業)狀況,這也是很重要的支持與強心針。」
從文策學院到文化新創加速推進計畫,李明哲非常清楚過去文化產業並沒有新創加速器的概念,他解釋道:「計畫之所以開放個人參與,其實就是考量到文化內容產業特性而特別調整的地方。因為產業裡有非常多人是個人或工作者形式,也許他們也有可能成為經營者,只是過去還不確定,透過這樣的加速過程,希望可以讓他們更快找到自己在產業裡最適合的位置。」他也謙遜地表示未來一定會每年做修正,邊做邊學,希望能找出最適合文化內容產業的新創加速模式。
爬梳這樣的脈絡可知,新創加速計畫的核心目標是找到想對接市場、資金,同時學習經營、建立商業模式的團隊,因此李明哲最後也強調:「我們雖然會發放獎勵金,但這並不是補助的概念,獎勵金只是希望給團隊一些鼓勵與支持。主要還是希望團隊願意投入到整個加速器系統的運作,學習整套模式並對接資金市場。」
2021文化新創加速推進計畫入選團隊。(文策院提供)
實際回饋:文策學院實際參與者的經驗分享與未來展望
既然文策學院開辦後,有愈來愈多的參與人次,那麼究竟參與者從課程上得到什麼樣實務上的啟發或益處?
曾參與Netflix國際劇本工作坊、MPA 美國電影協會電影工作坊暨提案競賽和文策學院提案課程的製作人賴珍琳表示:「提案課程中很大的收獲是從新創圈的講師汲取到很多可以挪用到內容產業的思維。新創一樣面臨高風險、抓住新市場機會的處境,所以發展出來的金融概念跟提案技巧,其實很可以作為借鏡。」她也提到對自己提案思維實際的改變:「了解提案在西方資本市場中的脈絡,就會了解在對接國際資金的時候,他們會想要直接看到的內容是什麼,跟我們東方人強調起承轉合的邏輯不太一樣。」而賴珍琳也補充:「像這樣的課程,也許不見得所有創作者都有感,但對於有製片經驗的人來說非常有幫助。」
國際學程「TAICCA x EAVE Ties That Bind 國際合製工作坊」跨國連線上課實況。(文策院提供)
而曾參與La Fémis 劇集統籌大師講堂和TIES That Bind 歐亞合製經驗分享線上論壇的高珈琳則認為:「課程部分最大的重點是可以針對比較細節的流程、工作去做深入了解。像《巴黎情報局》的劇集統籌他分享一件事對我而言非常重要,就是在歐美的影集發起者主要是劇集統籌(show runner),這個角色其實兼具臺灣電視製作人和過去電視臺企劃等角色,是串流平臺和創意之間的最重要溝通者。就目前串流平臺正在崛起的臺劇市場而言,劇集統籌的概念很重要,而他的分享讓我更清楚該怎麼去扮演這個角色。另一方面,比起美國,法國跟臺灣另一點相似的是他們過去也是導演制,他分享劇集在轉向製片制的過程中,如何從創作核心出發,又加入市場思考,以兼顧品質與市場性,這個部分也對我實務上有很大的啟發。」
從國際參照得到寶貴資訊的高珈琳,帶著她所策劃、吳洛纓原創的邪教主題劇集《我願意》參與文策院的TCCF創意內容大會,在提案時就獲得里爾影視展(Series Mania)策展人的高度矚目,也讓作品在製作完成後順利地被選進影視展作放映,打開國際市場的能見度。
同樣參與了La Fémis大師講堂的義大利籍國際製片陳璽文則表示:「因為我知道法國影視環境跟美國差異很大,跟臺灣接近很多,但《巴黎情報局》的製作流程和概念卻又跟美國影集相似,所以我很好奇劇集統籌怎麼樣在法國創造出美劇系統。」對長年在臺灣做國際合製案的陳璽文來說,參與課程的重點在於協助他思考在臺灣的環境,如何有機會可以創造出國際化的產製系統。但他也坦言:「我學到最多的,是他分享如何在比較偏導演制的系統下,創造出一部可以跟美劇競爭的影集。但因為我自己目前都還是以電影為主,還沒跨到影集,所以還沒有機會去實際操作。」他也期許文策學院除了長期的培育課程外,能夠一步步陪著創作者和製作人一起,打造出能跟國際競爭的流程與環境。
國際學程「TAICCA×MPA 美國電影協會電影工作坊暨提案競賽」學員與國際講師合照。(文策院提供)
而參與Netflix國際劇本工作坊和MPA 美國電影協會電影工作坊暨提案競賽,並獲選能夠與美國統籌面對面提案的《氣》團隊,由年輕世代的製片蘇庭睿和導演劉易組成,蘇庭睿坦言:「目前臺灣在開發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流程經驗,往往每個案子都是先拿到補助才開始走,但我會很好奇國外市場會是怎麼走。而在Netflix工作坊裡,除了了解如何把三幕劇結構運動在影集上的公式,還有實際分享澳洲劇集怎麼成功提案給Netflix和實際編劇室(writers’ room)的運作,這些都對我們在思考怎麼去開發《氣》劇集上很有幫助。」劉易也補述:「透過課程把這些結構梳理出脈絡,這是經過他們大數據分析的觀眾期待,更有助於我在開發時知道怎麼去跟編劇溝通。」
而實際提案過程中,美國統籌的反饋也給了劉易導演新的努力方向,他表示:「之前在臺灣比較多人是對設定提出疑問,但美國統籌是針對角色去提很深入的問題,這樣的反饋對我後續開發幫助很大,補足了一個之前還沒想到的面向。」最後蘇庭睿也提到:「目前文策學院的課程還是對知識上的增進較有幫助,但要到對接市場的話,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臺灣市場數據、觀眾反饋調查、市場趨勢動態等等更密切相關的課程。有實際的消費者調查和分析,我們才有機會去掌握如何讓一個劇集能在市場上獲益回收,也能去檢視自己的開發方向該走向哪裡。」
從文策學院的策劃概念到學員實際參與後的反饋,可以看到目前業內的製片人與創作者確實從劇本開發、產製流程都希望能夠參考國外成熟的作法,來建立更合理順暢的制度,加快開發產製的速度與準度,而這也就是文策學院成立的最重要目標,打通臺灣文化內容產業的任督二脈,從市佔、周邊、平臺、授權、產製、開發、集資、提案、田調、數據、概念,一步一步打好基礎,為疫後新時代文化內容的產出,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