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臺灣的流行音樂教育-以「群星會」節目為例

2023-12-06

產業專題研究及調查報告
談臺灣的流行音樂教育-以「群星會」節目為例

Size:

根據IFPI(國際唱片業協會)2023年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全球唱片(包括數位串流音樂)的銷售量,已經重回榮景。過去二十年來,臺灣的唱片業界經歷過CD銷量的崩跌,但近年來也迎來KKBOX、Spotify等音樂串流媒體的蓬勃發展。依據臺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RIT)202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數位串流占比高達81.52%。

 

數位串流的出現,使得消費者接觸音樂的管道變得十分容易。根據美國的研究指出,串流實際上也提高了「老歌」被聆聽的可能性,連帶使得「老歌」的版權水漲船高。


 
不過,在臺灣,我們似乎比較不會去聆聽過往的流行音樂。就我而言,對於臺灣電視史上出現的第一個歌唱綜藝節目「群星會」,我也是處於「有聽過名字,但不太清楚內容」是什麼的狀態,所以我也沒聽聞過這個節目的主要推手「慎芝」以及「關華石」二位鼎鼎大名的資深音樂前輩。直到我花了一些時間對「群星會」進行研究之後,才深感自己應該加強對於臺灣流行音樂歷史的認識。

 

很可惜的是,現今臺灣的音樂教育,恐怕沒有給予學生們認識臺灣流行音樂歷史的機會。以我過去的經驗而言,學校在這方面的教導應該是「零」,我們只知道自己成長當時的流行音樂,但卻沒有機會好好系統式地認識我們的父母親、祖父母那些年代所流行的歌曲。他們成長在什麼樣子的環境?他們聽著什麼樣子的歌曲?他們為了什麼歌曲流下眼淚?

 

其實,流行音樂承載了時代的記憶,是臺灣歷史的特殊載體。透過對於臺灣流行音樂的探索,同時間我們也更能了解臺灣的歷史。透過對於過去的了解,或許能夠為我們指出通往未來的方向。

 

透過這一篇文章,我想跟各位分享臺灣電視史上第一個歌唱綜藝節目「群星會」的故事。

 

一、 「群星會」電視節目

 

「群星會」是西元(以下同)1962年在臺灣電視公司(臺視)播出的一個電視節目,開播時間為1962年11月8日,至1977年3月29日停播。該節目是臺灣電視史上第一個歌唱綜藝節目。

 

「群星會」每週播放二集,每集30分鐘,剛開播的時段為週三21:15-21:45,以及週六12:30-13:00。由慎芝擔任主持人,關華石指揮樂隊並兼任小提琴手。1969年改為彩色播出。

 

「群星會」的主題曲是「群星頌」,雖然距今已經有60年的歷史,但大眾對其旋律和歌詞還能耳熟能詳。

 

  • 群星頌(1963年,慎芝作詞作曲)

    「群星在,天空閃亮,百花在地上開放。我們有美麗幻想,為什麼不來齊歡唱。我們也願星辰一樣,把歡樂散播你的身旁。我們也願,像花一般,使你的人生更芬芳。朋友們,快來歡唱,讓人間充滿新希望。」

 

由群星會所創造出來的歌星包括:張琪、謝雷、孔蘭薰、青山、吳靜嫻、冉肖玲、美黛、紫薇、余天等人。絕大多數都紅極一時,也有目前仍在演唱者。經典的男女對唱組合如青山及婉曲、謝雷及張琪,以及余天及秦蜜,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在1960年代之前,電視尚未在臺灣出現,當時民眾的娛樂主要是「廣播」以及「電影」。但電視台成立之後,影像的威力,讓音樂的傳播更為加速。
 

二、 1960-1970年代之臺灣政治經濟社會背景
  

透過電視的強力播送,群星會的節目及歌曲深入了臺灣的家庭。但是光從電視節目本身,無法完整理解當時臺灣社會的狀況。群星會為何開播?為何風行?為何結束?其實都跟臺灣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息息相關。

 

(一) 政治背景

臺灣在1949年開始戒嚴之後,民眾的娛樂活動受到限制,一直到1987年解嚴、1991年廢除懲治叛亂條例後,臺灣在政治上、思想上才開始真正的解除限制。長達將近40年的白色恐怖統治,限制了人民的表達自由,因此,能夠在1962年到1977年播出的「群星會」節目,可以說是「被政府允許的娛樂」,其傳達形式是「由上而下形式」,所使用的語言「北京話」雖然是非當時多數臺灣民眾的母語,但因為國民政府自1947年以來推行國語政策,再加上電視媒體的強力播送,「國語歌曲」成為「官方承認」的主流音樂。

 

然而,1970年代開始,臺灣在國際外交上開始面臨一連串的挫敗。1971年,臺灣退出聯合國。1972年,日本與臺灣斷交。1975年,蔣介石去世。1978年,美國與臺灣斷交。被國際社會孤立及邊緣化,讓民眾開始思考「什麼是臺灣的音樂?」,這樣「由下而上形式」的覺醒,引發日後所謂的「校園歌曲」風潮,同時也讓「群星會」節目劃下了句點。

 

(二) 經濟背景

1950年代,美國為了防堵共產主義在全球的擴張,參與韓戰,並對身為「島鏈」之一的臺灣提供「援助」。美國自1950至1965年對臺灣提供的美援,包括軍用物資、武器設備以及軍事訓練。美國每年並提供約1億美金的經濟及糧食援助,強大的美援也用在臺灣進行基礎建設(包括如中橫、石門水庫、西螺大橋等),此為後來臺灣的經濟成長貢獻了助力。根據統計,1960至1980年代,全世界人均GDP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臺灣排名世界第二。

 

因此,在群星會開播期間,臺灣在政治上雖然國共對立、國民政府政府遂行白色恐怖、國際局勢風雨飄搖,但透過加工出口區的投資外銷模式,臺灣在經濟上卻是逐步成長。 

 

另一方面,1960年代,臺灣經濟政策為「用便宜的勞動力吸引海外商人來台投資」,再加上美軍因越戰部署臺灣,所以,供各國商人以及美軍休憩的觀光大飯店以及夜間娛樂的夜總會俱樂部、西餐廳、酒吧、俱樂部,也成為歌手、樂手表演的場所。

 

(三) 社會背景

由於電視上播出的「群星會」節目以北京話爲主,因此,該節目主要受眾可能還是當時約佔全臺灣人口15%的外省族群。

 

而對習以臺語溝通的其餘臺灣普羅大眾而言,透過廣播而傳唱全台的臺語流行歌曲,可能較為人氣。知名的歌星以被稱為「二王一后」的文夏(1928年-2022年)、洪一峰(1927年-2010年)、紀露霞(1936年-)為首。因此,雖然電視節目上播出的是「群星會」節目的「國語」流行歌曲,但在民間廣為傳唱的卻反而是「臺語」流行歌曲。在國民政府長期實施「省籍制度」以及「獨尊國語、打壓本土語言」的狀況下,臺語歌曲被邊緣化在電視媒體之外,走入地下(非官方推薦),近一步被污名化為不入流的音樂。國民政府在戒嚴時代,除了黨禁、報禁之外,也查禁各種歌曲。

 

另一方面,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初期,美國為防堵共產主義的擴張,在全球部署軍事力量,美國音樂也隨之傳播到世界各地,對年輕人產生影響。因越戰後勤所需,在台美軍人數達到17萬人,再加上「翻版音樂」的推波助瀾,美國的「熱門音樂」透過美軍廣播電台、空軍電台、中廣等廣播頻道及節目,滲透到臺灣社會當中,其中又以外省青年較有能力及機會接觸,他們受到當時西洋搖滾音樂的影響,在臺灣開啟樂團之路。相較於前面所說的「國語歌曲」與「台語歌曲」,雖然「熱門音樂」較為小眾和地下,但是,喜好這些熱門音樂的年輕人手上,擁有改變未來的鑰匙。

 

三、 「千首詞人-慎芝」與「爵士歌王-關華石」與對臺灣流行音樂之貢獻

 

為什麼「群星會」培育出臺灣流行音樂史上的第一批歌星呢?這當中絕對不能忽視的是「群星會」節目背後的一雙推手:「關華石」與「慎芝」夫妻檔。二人的成長背景、愛情故事、工作經歷,正是臺灣流行音樂歷史的映照。

 

(一) 慎芝(1928年-1988年)

慎芝,後世稱其為「千首詞人」、「流行歌曲教母」。她1928年出生於日治時期臺灣台中州,本名為邱雪梅。1934年全家移居中國江蘇無錫,後於1937年移居上海,所以慎芝是在上海就讀小學。1945年,慎芝畢業於上海第一女高(日本人經營),回到臺灣。1949年進入民聲廣播電台工作。

 

1950年,慎芝在西門町的喜臨門西餐廳初遇關華石,隔年,當時24歲的慎芝不顧家人反對,與當時40歲的關華石結婚。1955年,他們的女兒關韻千出生。1958年,慎芝與關華石主持正聲廣播電台的「歌壇春秋」節目。1962年,他們加入台視,製作群星會節目。1967年,他們的兒子關后希出生。1977年,群星會節目停播。

 

1982年,年僅15歲的關后希去世,隔年,關華石去世,對慎芝造成嚴重打擊。1984年,慎芝在聯合報發表「夜未央」一文,講述自己失去摯愛與獨子的故事,感人至深。她人生晚期的許多作品如「最後一夜」(蔡琴演唱)、「玫瑰人生」(許景淳演唱)、「我只在乎你」(鄧麗君演唱)、「情字這條路」(潘越雲演唱)等,都是經典名曲,至今仍為人傳唱。

 

(二) 關華石(1912年-1983年)

相較於「慎芝」,國內對於「關華石」的研究資料較少,即使在維基百科上也沒有任何介紹。但從「歌壇春秋」廣播稿的出現,讓我們得以暸解這位被封為「上海爵士歌王」的小提琴手,對於臺灣流行音樂的貢獻,也不亞於慎芝。

 

1912年,關華石出生於中國廣東,本名關堃常。1931,關華石從天津移居上海,學習西洋的小提琴。1940年,他成立「中華大樂隊」在舞廳表演,當時使用西洋樂器的中國人樂團並不多,因此,關華石所成立的樂團廣受歡迎。

 

關華石與臺灣的緣分,自他1949年與國民政府來台開始。來台之後,關華石自組樂隊,在歌廳、餐廳、電台擔任演奏及指揮。他與慎芝的相遇、結為連理,以及後續在工作上的相知相惜,傳為樂壇佳話。

 

關華石與慎芝製作的群星會,將國語流行歌曲推上高峰,夫婦倆親自指導歌手的歌唱技巧、服裝,也親自選曲、編曲,小心翼翼,不遺餘力。

 

(三) 「歌壇春秋」廣播節目

1962年開播的「群星會」一開播就推出了許多實力派歌星。但這些歌星並非憑空出現,而必須回溯到「群星會」的前身-在正聲廣播電台播出的「歌壇春秋」廣播節目。

 

「歌壇春秋」廣播節目從1958年4月播出,直到1961年1月停播,為期10個月。播出時間是每週一至週五晚上7:30至8:00。該節目由關華石、慎芝主持,宗旨是「播放上海老歌」,由關華石講述流行歌曲歷史,慎芝就歌曲進行點評分析。關華石在19歲的時候移居上海,在上海開啟樂團事業,他對上海流行歌曲相當熟悉,在37歲移居臺灣後,也將上海的流行音樂帶到臺灣。

 

2006年,慎芝的胞弟邱正人將慎芝及關華石二人的手稿150多件、藏書700多冊、唱片150多張捐贈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當中留存有「歌壇春秋」廣播節目的廣播手稿,讓我們透過留存的手稿得以知悉兩人深厚的音樂素養。兩人在節目中還會回應聽眾的信件,替聽眾解答各種問題(包括研究某首歌為什麼是禁歌),還會舉辦猜謎遊戲以及歌唱比賽。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就「歌壇春秋廣播稿」有如下的記載:

 

  • 「慎芝與關華石曾製作電視『群星會』節目十五年,也是國語流行歌曲的推動者和高雅水準的建立者,至今受到推崇和懷念。而這對夫妻檔早在民國四十七年,主持過正聲電台的一個帶狀節目,就是『歌壇春秋』,他倆掌握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如數家珍的為聽眾描述三○、四○、五○年代流行歌曲和歌星,在上海、香港以及台北各地的發展和特性。深入淺出的鑑賞樂曲、品論歌藝,與聽眾互動親切,還舉辦猜謎活動和聽眾歌唱比賽,也對禁歌發出不滿與質疑;這部『歌壇春秋』實在是流行音樂和社會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文獻。」

 

國立臺灣大學汪其楣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除了將長達30萬字的手稿電子化外,亦將之編輯整理為18萬字的內容出版為「歌壇春秋」一書。汪教授也將關華石與慎芝的故事創作成舞台劇,在2007年進行演出。「歌壇春秋」一書的出版,讓我們有機會透過「關華石」的眼光與洞察,理解1930年代、1940年代中華民國在中國(上海)的流行音樂被帶到臺灣之後對臺灣流行音樂帶來的影響。「歌壇春秋」廣播稿的出土,填補了臺灣流行音樂歷史早期研究的空缺。

 

關華石以及慎芝精心安排「歌壇春秋」,在節目中詳實介紹評點歌曲。最重要的是,關華石在節目中有系統的講述自己的音樂成長背景,而該背景正是二戰前後中國與臺灣歷史變動最劇烈的時期。在這當中,我們看到了西洋爵士樂影響中國上海音樂,而中國上海音樂又隨著國民政府來台,而成為臺灣流行音樂的一部分。而關華石與慎芝兩人的成長背景及人生經歷迥異,在大時代的顛沛流離之間,竟能命運地在臺灣相遇,雙雙為臺灣留下流行音樂的重要貢獻,這可以說是臺灣社會的幸福。

 

想要附帶一提的是,慎芝及關華石二人的手稿並非公開存放於臺灣大學圖書館當中,而係僅能調閱手稿影印本。讀者如需調閱手稿影印版,須上網填具調閱單,再由館員取件提供,讀者亦僅能在館內指定處所閱覽,並且「不能影印」。此等繁瑣的調閱程序,恐怕是將珍貴的文稿束之高閣,造成研究者近用(access)困難,恐怕不利史料的研究,甚為可惜。

 

四、 結論

 

1962年開播的群星會,播出長達15年,該節目的播出與結束,都與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息息相關。而該節目之所以能夠順利播出,不僅仰賴幕前光鮮亮麗的歌星,還需要有幕後強大的製作團隊與體系支撐。慎芝以及關華石的一生,讓我們以柔軟的方式切入了臺灣流行音樂歷史這個主題,也同時更認識臺灣的歷史。也因此,流行音樂不應該只用來被聆聽,它同時也應該是一個研究的時代對象。期待各位與我一起發現更多臺灣流行音樂有趣的歷史!

 

 

參考文獻:

  1. 安藤和宏著,林佳瑩釋譯,日本娛樂產業與法律-兼論台灣娛樂法,元照,2023年
  2. 林佳瑩、張志朋,娛樂法-影視音樂IP與合約爭議,元照,2021年
  3. 王贊元,再現群星會,城邦,2007年
  4. 翁炳榮,我與廣播電視-兩岸三地廣電推手翁炳榮回憶錄,就業情報,2014年。
  5. 周婉窈,少年臺灣史,玉山社,2014年
  6. 吳宜蓉,開箱臺灣史,時報出版,2023年
  7. 陳郁秀,音樂臺灣,時報文化,1997年
  8. 熊一蘋,我們的搖滾樂,游擊文化,2020年
  9. 熊儒賢,我的流行音樂病,南方文化,2022年
  10. 何東洪等編,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文化的探索,遠足文化,2020年
  11. 報時光,國寶級大詞家(上):慎芝與他的最後一夜,https://time.udn.com/udntime/story/122387/6086582(最後瀏覽日:2023年10月9日)
  12. 慎芝、關華石,歌壇春秋,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13. 汪其楣,歌未央-千首詞人慎芝的故事,遠流,2007年
  14. 孔雅玄,史析論歌壇:正聲廣播公司「歌壇春秋」之研究,第三屆聲音的臺灣史研討會,2020年9月
  15. 《群星會》大合體│蔡咪咪、秦蜜、謝雷...眾星傳奇合唱 【螢海廿年】精彩: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91fFl77QCs
  16. 電視史第一個歌唱綜藝《群星會》歌壇造星搖籃《台視60 風華再現》: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5qp62xg18

 

 

《關於作者》
林佳瑩
恒達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熟悉音樂影視產業的合約談判擬定及爭議協商處理。著有《娛樂法-影視音樂IP與合約爭議》及《日本娛樂產業與法律-兼論台灣娛樂法》等專書。台北律師公會智慧財產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娛樂法及運動法委員會主任委員。最近正在學習彈奏鋼琴。FB 粉絲團:林佳瑩律師 #商標、著作、專利、智慧財產權(https://www.facebook.com/iplawyertw/)。更多介紹:恒達法律事務所(http://www.tmdclaw.com.tw/team.php?t=1&p=26)。


核稿編輯:王朝民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