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有聲書市場蓬勃發展,有聲書的多元發展樣態,也出現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對起步較晚的台灣來說,或許能提供更多想像空間,也會更有信心佈局有聲書市場。
創造有聲書多元想像 鼓勵跨領域加入助攻產業成型
由於台灣現階段有聲書發展距離產業成型還有一大段的距離,參考國際有聲書最新發展趨勢,或許可以縮短台灣有聲書市場推進時程。
以中國和美國為例,有聲書的定義越來越模糊,從最初朗讀,到現在已經發展出多人演繹的有聲書劇或廣播劇等類型,IP化逐漸成為一種選項,鼓勵原創也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例如亞馬遜旗下的Audible,是全球第一大有聲書品牌,他們除了與出版社合作,也開始積極推出原創有聲書,透過直接與作者簽訂協議,收錄原創故事;或直接接觸獨立創作者,以高於一般出版社的版稅,鼓勵獨立創作將文字有聲化。Audible甚至資助15名新興劇作家進行有聲劇本的嘗試,預料將對劇院經營與表演藝術界帶來新的刺激。
不僅如此,這幾年Audible還努力將有聲書變成演藝學院中的聲音表演專業課程,並設置「Audiobook Creation Exchange , ACX」平台,媒合創作者與配音員,鼓勵新興作者自助出版有聲書,同時培訓專業配音員;其他包括將熱門影集變成有聲書產品等,都看得出Audible對於拓展有聲內容多樣性的企圖心。
此外,奇幻大師尼爾·蓋曼(Neil Gaiman)原著的漫畫《睡魔(The Sandman)》在改編影集的同時,也在Audible平台推出有聲書,為圖像內容有聲化做出示範。還有影視作品在推出前,先推有聲書,為作品上映鋪路宣傳,《東方快車謀殺案》就是一個例子。
中國大陸有聲書形式更是多元,多人演繹的有聲書劇、多人小說劇或廣播劇形式隨處可見,因此吸引表演藝術界、影視界加入有聲書製作行列,希望創造多元IP應用。此外,中國有聲平台還開放授權書籍,鼓勵素人自製有聲書進行評比,尋覓優秀配音員。
引進中國言情有聲書的「一刻鯨選」,就對中國大陸製作有聲書的SOP流程印象深刻。「一刻鯨選」總監謝松燕:『我們自己其實有跟大陸代理「趣聽小說」,輕小説,它就是大陸原創言情小說,我們知道他們怎麼做,已經變成SOP了,因為他們已經非常上軌道,今天這個小說文本拿過來,一、兩個編輯就直接把它口白,原本是沒有口白的,就有一、兩個編輯,他馬上把故事性改編成一到兩個角色的有口白的改編口語文本,做這件事情已經變成系統化SOP了;再來他們養一批⋯因為大陸人多,他們就跟大陸一些大學生合作,他們是聲音表演專業,他們就是編輯SOP,再來就進到錄音室表演,他們產製這個,它完全就是快速,它已經變成一個套路。』
遍路文化跨第一步 嘗試有聲劇
台灣也有出版社跟上國際潮流,「遍路文化」正是其中之一。「遍路文化」執行長吳巧亮:『其實我們正在有聲劇,但是做得很辛苦,因為台灣還有沒有這樣模式,出版界也沒有所謂的編劇,當時我還特別去找了一個編劇,跟他討論非常久,所謂有聲劇的劇本,跟電影劇本、跟電視劇本的差異在哪裡?台灣沒有人這樣做,我大概五、六月吧,我都跟他一天到晚通電話在討論劇本,我們應該怎麼拿捏,然後我有聲劇⋯所謂有聲書的戲劇,我們是不是應該比有聲書多做一點什麼呢?我覺得這一塊真的是很重要的人,如果在這一塊可以得到補助的話,我覺得很重要,因為其實我們也希望這個編劇能活下去,他有飯吃,有我才能長期跟他合作,但我現在只能東省一點、西省一點,省出一點錢給他少少的編劇費,我也覺得很對不起人家。』
對台灣有聲書發展來說,還沒學會走路就想著飛,當然不切實際,尤其國外有聲書的版權又分為朗讀型、有聲劇或廣播劇等不同程度有聲形式改編,改編越大版權費用越高,以台灣市場規模,單靠平台或出版社的力量,恐怕能力還是有限,因此跨領域結合更顯重要。
「讀墨電子書」執行長龐文真與「一刻鯨選」總監謝松燕就認為,有必要將聲音相關產業都一起拉進來,如鼓勵影視產業、表演藝術界等一起加入,對於刺激與滿足台灣有聲書市場多元性以及創造使用者的耳朵需求,絕對會有加乘效果,也才能催生出真正的有聲書產業。
「一刻鯨選」總監謝松燕:『已經看得出來出版社有看到有聲的機會跟有聲市場,能不能像大陸做到這樣 ,像《盜墓筆記》這麼好聽的劇的程度,它需要人,它需要更多編輯改編,它需要得到授權、著作權, 它已經屬於是再創,所以它不能被限制改編權,可能一般就是外版書只有10%,所以它要得到作者原創者(同意),大陸他們從原創做起也是很聰明。台灣我覺得也是有機會,我常覺得說,例如《傀儡花》可以變成《斯卡羅》,我覺得寫地方性⋯我們有新的創作者,只要我們能像戲劇一樣去說動他們,他們也願意授權在聲音這邊給改編權,有音樂、唱片公司也願意共同投入,我覺得我們是很像在享受戲劇這樣子,但是它全部是聽的。』
此外,不少出版社與平台也建議,若未來國內能設置有聲書獎項,將有助提升台灣有聲書品質水準。就如同美國葛萊美獎老早就設置最佳朗讀專輯(包括詩集、有聲書及故事誦讀書)獎項,包括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都曾因為錄製有聲書而獲獎。Storytel Award則是北歐地區最大的有聲書獎項,由讀者參與投票,極具份量。台灣有聲書發展到一個階段時,也應有類似的思考。
「讀墨電子書」執行長龐文真:『在國外的話,我記得就會有聲書的獎項,也就是唸有聲書的人的聲音有被評比的,他可以得一個獎的,像歐巴馬之前,很久以前,他自己唸有聲書就得過獎,他還沒當總統以前,自己就寫一本書自己好好把這本書唸了,讓大家覺得很振奮人心,這個也可以得獎,我覺得不能⋯⋯書有獎,書有好多種獎,但是有聲書好像沒有半個獎。至少會提升品質,就是大家會覺得説,如果每一年都有獎,就一定會有有人製作高品質的東西,高品質的東西才能帶動所有⋯是一個完整產業鍊的發展。』
結合異業佈局聲音內容市場 凸顯有聲書價值
有聲書之所以值得積極推動,也可從各式平台積極佈局聲音內容市場,看出有聲書或出版內容有聲化的價值。
如Apple Books、Google Play早就已經進軍有聲書領域,美國零售業巨頭沃爾瑪也與日本樂天旗下Kobo合作,正式在官網和應用程式上推出有聲書服務。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今年宣布將攜手瑞典Storytel集團,提供有聲讀物服務;就連特斯拉車用服務也傳出將導入Audible有聲書服務。
國內影音串流平台KKBOX則推出「KK書」服務,提供摘要式書評的說書APP,許多平台更在一開始就把錄音課程、知識類節目以及Podcast都納入有聲內容品項,服務用戶,都是冀望在聲音內容市場中佔得一席之地。
在中華電信上架的「 i 聽聽」有聲平台,看準的則是伴隨5G發展而來的智慧居家與智慧音箱等市場。「 i 聽聽」所屬智趣王數位科技公司產品企劃部總監陳怡君:『我們透過多元主播的服務去幫內容產生者,可以很順利加入聲音的產業,到我們i聽聽平台上架之後,我們去做最好的分發,現在是5G時代,現在聽東西的載具不應該只有手機、平板,電腦大不部分拿來辦公,很少拿來聽東西,所以我們的 i 聽聽其實是有佈局到車載的,所以我們有跟導航王合作,所以如果你有下載導航王,在導航王的APP裡面是有跟 i 聽聽合作的,所以你可以一邊導航,一邊聽 i 聽聽,還有智慧家居,包括智慧音箱,中華電信是有智慧音箱, i 寶貝是可以聽得到我們的有聲書的,所以我們佈局是希望說,跟得上中華電信現在的發展,把這些智慧家居的內容、智慧車載的內容,他們都是很聰明的硬體,可是他們需要很龐大的內容,所以等於是說,當這些智慧音箱或是智慧車載開始普及的時候,慢慢的,我們 i 聽聽這樣的平台就會是他們所需要的。』
若能藉由不同類型的有聲書與有聲內容,結合不同領域、通路佈局聲音內容市場,為創作者創造更大價值,讓出版社品牌價值最大化,絕對能為出版產業注入一股新活水。
另一方面,推動有聲書對於建構閱讀生態系也有很大的幫助。城邦集團所屬的「自慢塾」有聲平台黃瓊瑩就強調,文字本來就可做不同形式應用,越多出版社與平台投入有聲書,搭配紙本書、電子書,反而是讓整個閱讀生態系更為完整,出版社在營運策略上也可以更靈活操作。
黃瓊瑩:『你如何讓一個內容可以做更有效的,可以在不同載體上應用,這應該是出版人要做的事情,因為以前詹先生説(詹宏志),我就是要在讀書人的地方做出版,讀書人現在都在哪裡?現在全部都在影音上面,那你就要在影音上面做出版,或是我應該在Podcast,我應該在聲音上面去做出版。想要獲得知識內容的人在哪裡,你就要往那地方去做,你的策略就要做這麼多的線,當然比較辛苦點,但基本還是一樣,都是以文字為基礎,你都是以文字為基礎的話,紙書只是一個版而已。』
站在「博客來」與「讀墨電子書」平台的立場,不論是電子書或是有聲書,都是不同的閱讀方式,可以共同架構多元閱讀生態系,有了有聲書之後,他們就更能根據不同的版品相互串連,做不同銷售模式,更有助於閱讀推廣,受益的仍會是出版社。
扶植有聲書市場 公部門可以做哪些事?
至於推動台灣有聲書的發展過程中,公部門可以發揮什麼樣的功能?目前文化部對於有聲書的政策,包括補助出版社製作有聲書,但金額相當少,另外文化部也補助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將國際版有聲書規格繁體中文化,制定有聲書技術規格範本。
但出版社認為這樣遠遠不夠,多數出版社與平台都指出,文化部在數位內容補助上過於保守,單純補助出版社錄製一本又一本的有聲書,意義並不大,反而應該要根據國際最新有聲書發展趨勢,扮演整合者和媒合者的角色,例如協助有聲書業者與唱片公司洽談音樂版權、建立聲優人才庫,以及媒合相關製作有聲書的協力廠商,及跨領域產業一起投入有聲書市場,這些都是文化部或文策院可以使得上力的地方。另外,鼓勵大家多聽有聲書,養成聽有聲書的習慣,也是刺激有聲書發展很重要的關鍵。
不可否認,用眼睛看書的讀者正在減少,有聲書因此被寄語厚望,在擋不住的有聲書國際潮流下,台灣也應迎頭趕上,結合出版產業與更多領域業者一起合作,讓有聲書繼紙本書、電子書之後,成為不可忽視的「第三種出版力量」!
(文策院X央廣共同策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