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漫畫成為台灣人的(防疫)日常

2021-06-18

產業專題研究及調查報告
讓漫畫成為台灣人的(防疫)日常

Size:

讓漫畫成為台灣人的(防疫)日常

文/王佩迪

 

時至六月中旬,台灣Covid-19疫情升為三級警戒已有一段時日,防守疫情擴散的最高原則就是大家都盡可能地「宅在家裡」,原本屬於私領域的空間,如今卻被迫要成為上班、上課的公共空間,加上移動受到限制、與家人互動多磨擦大,要如何消解壓力與焦慮,成了我們的日常議題。有人靠不斷刷卡網購來消解壓力,也有人會花時間下廚做料理、蹭寵物、滑手機、打手遊、追劇等。除此之外,「看漫畫」也是大家可以考慮的好選擇喔!

 

文策院今夏推出了「2021跟著台漫過暑假」企劃,以台灣人最愛的「手搖杯」發想,結合台灣漫畫作品,讓台漫圖像透過手搖杯與其他周邊商品聯名設計,散播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雖說少了在街道上人人拿手搖杯趴趴走的選項,但仍可以透過外帶或外送到府服務,讓消費者一邊喝飲料、一邊悠閒地在家裡閱讀由知名台灣漫畫家創作的聯名短漫,以及認識更多金漫獎作品、了解更多台漫相關的資訊。

 

當初聽聞文策院在籌備這個企劃之前不久,有不少人對文策院的關注正聚焦於「CCC 編輯部」的去留爭議,各界紛紛站出來發聲,力挺台漫創作,並且關切台漫產業的發展方向。若是以台灣漫畫長期以來的發展狀況來看,過去有著很長一段時間台漫始終缺乏大眾關注,這次居然能引起各界人士開始關心台漫,或許算是一個進展吧!然而,只有這樣仍是不夠的,至少我認為應該要讓漫畫能夠更深入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大眾習以為常的通俗文化媒介。

 

漫畫與跨界合作的產業模式

有趣的是,也因越來越多人關心台漫,偶爾會看到希望學習日本、發展台灣的「ACG 產業」的說法……。

 

「ACG」這個詞主要是在華文圈裡頭專門指「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s)與電玩遊戲(Games)」的集合。為何把這三者綁在一起呢?因為日本的漫畫自早期發展開始,就密切地與動畫、遊戲產業串聯在一起進行推廣行銷。例如,1960 年代手塚治虫創立動畫公司「虫製作」之後,馬上將他的漫畫作品《原子小金剛(鉄腕アトム)》改編為電視動畫(事實上在電視動畫之前還有同名的真人電視劇,但建議各位不要去找來看比較不會失望),同時動畫的贊助商明治製菓也發售原子小金剛造型的巧克力食玩,結果大受歡迎,成為動漫角色跨界與食品業結合的最經典例子之一。

 

日本寶塚市手塚治蟲紀念館中展示的《原子小金剛》模型與漫畫第一集,2019 王佩廸拍攝

 

日本寶塚市手塚治蟲紀念館中展示,《原子小金剛》除了有動漫畫之外,還有許多周邊產品。2019 年王佩廸拍攝。

 

有別於傳統迪士尼的垂直整合(或是企業上常用的術語「一條龍」),日本動漫產業則是採水平整合,也有稱是 Media-mix 模式的策略,跨 ACG+N(輕小說)+T(玩具)等相關產業,以文化內容或角色為核心串連起來,將文化產品的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也能因應新媒體時代的瞬息萬變。

 

然而,台灣並沒有像日本這樣的產業鏈模式。試問:台灣有哪部漫畫有成功地被改編為動畫作品呢?台灣在 1970 年代末到 1980 年代間曾是全球知名的動畫代工王國,然而 1990 年代隨著台幣升值、產業升級、勞力成本提高,動畫公司紛紛外移到中國。儘管台灣還是偶爾有充滿著理想抱負的創作者,努力推出優秀的原創動畫,但數量真的少、且幾乎沒有從漫畫改編的例子啊。至於台灣的電玩也大多都是獨立製作,更不用說電競產業跟台漫是完全沾不上邊啊!

 

因此,台漫不可能完全依循著日本 ACG 緊密連結的產業模式,但是,跨其他類型的模式或許可以試試看:像是近年來有一些台漫改編電視劇、舞台劇、桌遊等,或是將文學作品、動畫電影、人物傳記及博物館推廣,改編成漫畫等的企劃案,都有出現了不錯的成果,而從這些嘗試中,我們仍在尋找著較可能成功的模式。這次文策院企畫的台漫跟手搖杯的異界合作,也算是第一次的嘗試。

 

對漫畫的文化認知

想要發展台漫不能只談產業模式,還需要更廣泛地思考:讓漫畫成為台灣人習慣閱讀的媒介、重視漫畫的藝術與文化價值、甚至是讓漫畫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實上要做到這些改變,是需要長時間才能發酵的,這種文化工作最難直接看到成效,但也不能因此偏廢,而且要做就是要趁早,並且一點一點去累積能量。

 

以號稱為漫畫王國的日本為例,漫畫閱讀是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街頭巷尾、車站月台,到處可見販售漫畫的便利商店或書報攤;漫畫圖像的敘事手法隨處可見,包括地鐵月台牆上海報、車廂內廣告,建築外的大型看板等,在民眾自然而然與漫畫圖像共處的情況下,漫畫可以與各種不同產業進行跨業結合,運用在許多面向上多見成效,也因此日本企業對漫畫進行投資的意願也很高。而這背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日本人並不認為漫畫只是給小孩子看,從小孩到銀髮族都愛看漫畫,而且漫畫家是一個被尊重的行業,能成名的話還能帶來大量的財富(當然背後也有黑暗面!),這樣的文化認知,和台灣人是差異很大的。

 

在同樣重視漫畫藝術文化的比利時,在布魯塞爾市中心的通道天花板與牆壁上都展示著他們引以為傲的漫畫作品《藍色小精靈(Smurf)》。2019 年王佩廸拍攝。 

 

在抵達法國安古蘭的鐵路月台間地下道,牆上大幅海報展示的是伊朗裔法籍漫畫家 Marjane Satrapi 的圖像小說《茉莉人生(Persepolis)》。2019 年攝。

 

台漫的最大困境:市占比太低

很遺憾地,台漫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市占比太低。請容我暫且跳過台漫歷史發展的描述,簡言之,台灣過往當權者對漫畫創作的審查箝制,以及人們對漫畫價值的貶抑,將漫畫視為不入流、幼稚的文化,造成台灣人的漫畫閱讀風氣本來就不高、創作生產的體制也不夠成熟;而在會去閱讀漫畫的人口當中,又有絕大多數是以閱讀日本漫畫為主。這些都是不爭的過往事實。

 

如果沒有大量的讀者去閱讀、消費、欣賞,甚至沒有人認真去評論台灣漫畫的話,這樣的漫畫文化發展生態其實是不太健康的。例如很可能造成創作者難以持續以微薄收入為生、作品類型選擇不夠多樣化,或是粉絲讀者的交流不夠活躍,也沒有相關評論資訊可以引起更多討論,甚至也可能因資源不足而必須互相爭奪等。此外跟企業談投資或合作時,如果台漫知名度不夠高,那麼去找《進擊的巨人》或《鬼滅之刃》合作的投資報酬率可能更高啊。雖然令人難過,但實在不得不說台漫的現實是殘酷的。

 

為了走出困境,要如何生產出有趣的、讓人想去看的台漫作品呢?為此,我們看到政府提供了補助和獎勵、媒合各界力量與資源,希望給創作者良好的創作環境;我們也看到各家出版社不同作法,以及讀者或群眾們議論紛紛提出各種見解。我認為大多數人的焦點都關注在此,卻常常忽略了更廣泛的文化與社會環境──也就是要如何讓民眾重新去認識漫畫(整體)和台漫(部分)?如何讓漫畫閱讀普及化?

 

當然,除了政府機關,民間團體或個人也透過許多活動努力,試著去進行漫畫的文化推廣,這些都是值得重視的作為。然而我認為漫畫文化的推廣活動,應該先從了解漫畫本質上的特色為前提出發,因此最後我想藉由強調漫畫的特色,為文策院「2021跟著台漫過暑假」在活動意義上做個定位。

 

當現實受到了限制,想像力更不應該缺席!

漫畫的特色之一,在於其圖像表現方式的變化多端,不同於照片或攝影將現實之物如實地映照出來,漫畫的圖像充滿著各種變形、扭曲、誇大以及象徵符號,而在畫格與畫格之間的「間白」,讓讀者得以展開各種意義連結、詮釋、想像,或甚至腦補。因此,漫畫閱讀總是可以激發出各種想像力,也能輕易地帶領著讀者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或許是個理想烏托邦,或許浪漫唯美,就算是紀實漫畫,也是具有讓人體會到另一種人生經驗的意涵。漫畫讓我們暫時跳脫現實,讓身心得到療癒,充電之後才能再繼續為生活奮鬥。因此,當我們都只能「宅在家裡」的此刻,更是建議大家可試著來閱讀一本漫畫,前往另一個國度進行不同的體驗。當現實受到了限制,想像力更不應該缺席!

 

“A world where anything is possible…”2019 年於大英博物館的日本漫畫展(The Citi exhibition – Manga)在展覽入口處所展示的標語。2019 年王佩廸拍攝

 

期許可以透過「2021跟著台漫過暑假」活動,漫畫圖像與飲品商店的聯名,讓民眾從日常的飲品消費中,遇見台灣漫畫作品,並引領進入想像的世界,暫時逃離炎熱的暑假與枯燥的居家防疫,讓我們的身心靈獲得治癒吧!

 

本文作者:

王佩迪

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博士,於交大、中央、北教大兼任助理教授,開設動漫產業文化與性別等課程,《動漫社會學》主編。

 

「2021跟著臺漫過暑假」活動網頁:https://2021summertwcomic.taicca.tw/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