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現場:產業真心話
臺灣表演藝術的傳承與永續──劇場行政總監林秀偉
2023-08-30
李畇墨/採訪撰文
Rafael Wu/攝影
在臺灣表演藝術團體中,「當代傳奇劇場」是少數享譽國際、且備受矚目的劇團之一。自一九八六年成立至今,致力於傳統戲曲傳承,並以創新劇場表演藝術為標的,透過創作及改編,完成了數十齣膾炙人口的劇作。
其行政總監林秀偉,曾在「雲門舞集」擔任舞者,在一九八七年時創立「太古踏舞團」,同時擔任「當代傳奇劇場」的製作人,與丈夫吳興國胼手胝足,打造「當代傳奇」多部知名的作品,如《慾望城國》、《樓蘭女》、《李爾在此》、《暴風雨》、《等待果陀》等,無論是團隊或是其個人,均展現出豐沛的創造力。
卻顧所來徑:壯年時期的斜槓造就了跨界創作與表演
對林秀偉和吳興國夫婦來說,成立劇團的過程,並不是那麼順遂,團名似乎諭示了劇團的傳奇色彩。夫妻倆在三十來歲時創立劇團,除了投入表演藝術之外,吳興國還必須接拍電影和戲劇,款項更要直接進入劇團帳戶,才能負荷龐大的開支。
那一段歲月,對林秀偉而言也非常繁忙。她得兼顧舞蹈教室,教導幼兒舞蹈以及操持家務、養育兩個孩子。那時她尚且年輕,當她疲累時,得找空檔躺下十分鐘,讓自己淨空,一睜開眼睛,又得繼續工作。
在教學上投注時間精力,難免得犧牲個人藝術創作及休閒娛樂,不過林秀偉表示:「當時的這些困難,後來都發展成創作的主題。」若當月有奧運,就以奧運為主題,讓孩子玩呼拉圈、綵帶、跳高等等,用運動帶出舞蹈;當她想到芭蕾經典劇目《天鵝湖》,就從柴可夫斯基開始,讓孩子去扮演天鵝,學習相關舞蹈;當年《獅子王》(The Lion King)音樂劇風靡全臺,就帶孩子們演繹這齣音樂劇,藉此讓孩子們瞭解森林及各種動物。大約二十年的教學期間,林秀偉就發展出一百堂課程的教材,至今仍保存著。
這些在舞蹈、傳統戲曲和劇場的跨界創作及教學經驗,也對「當代傳奇劇場」的發展,激發出不少火花。
林秀偉說明,臺灣有「雲門舞集」及林懷民老師,也有像北藝大、臺藝大等培養舞者的學校,讓臺灣舞者的表演具有國際級水準,不過觀賞舞蹈的群眾仍屬小眾,相較於有對白的舞臺劇、歌劇或戲曲,只靠肢體展演的舞蹈,在表演形式上較為抽象,相對也較難拓展觀眾。
透過自身經驗,結合戲曲和劇場,進行舞蹈的創作及教學,讓舞蹈在不同的表演藝術類型裡,發揮優勢與其美感。她以園丁比喻,「我們需要嘗試各種不同的表演形式,創作出跨界的藝術表演。例如與科技結合、與花藝結合,讓舞蹈變成民眾生活美學的一座花園」,想來,這也是她將自己在2000年成立的舞蹈教學團隊,命名為「林秀偉舞蹈花園」的主要原因。
體制內不重視臺灣戲曲人才的培育,那就自己來吧!
在臺灣的教育環境裡,傳統戲曲的人才培育並不受重視。到了二○○五年之後,「當代傳奇」想要尋覓年輕一代的演員,卻發現他們的基本功已不夠扎實,產生青黃不接的情況,當時「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京劇演員魏海敏等人,還曾為此前往教育部陳情。
林秀偉提及:「因為京劇人才斷層很嚴重,所以花了整整十年,把十幾歲的孩子培養到二十幾歲,才有『興傳奇青年劇場』《搖滾水滸》出現。」「當代傳奇」每年舉辦專為戲曲人才養成的「傳奇學堂」,為戲曲的承先啟後,貢獻心力。
「當代傳奇」在二○○五年後募資,積極地運作「傳奇學堂」,當作京崑戲曲演員的進修班,安排傑出的戲曲教師教學,不僅不跟學員收學費,還提供食宿。林秀偉說,如果每年能有四十人次的學員,十年就有四百人次,這些介於二十二歲到三十五歲間的演員,就能成為臺灣戲曲界的中堅力量。
現在活躍於舞臺上的演員黃宇琳、戴立吾、歐陽霆、劉育志等人,都曾經參與過「傳奇學堂」。「當代傳奇」則從百名學員中,留下楊瑞宇、黃若琳、施宏駿及林益緣等十位演員,在二○一六年成立「興傳奇青年劇場」。
說到「當代傳奇」一路的發展,林秀偉也特別感念「當代傳奇」的支持者-「傳奇雅士」,穩定捐款支持了二十六年,得以讓「當代傳奇」專注在藝術創作,而且能持續培育戲曲人才。
林秀偉表示,以往她比較從藝術家本位的角度來思考,如創造力、夢想⋯⋯,二十年過後,隨著年紀及閱歷的不同,開始思考傳承的問題。也因此,「當代傳奇劇場」在千禧年後,便推動許多傳承的訓練,如前所述的「傳奇學堂」。
不過在疫情肆虐的兩、三年間,她的想法又有相當大的變化,就像林懷民提的:「該有的榮譽都有了,接下來你還想要做什麼?」林秀偉說,團隊念茲在茲的已經不是個人或團體的困境,而是臺灣表演藝術的整體生態,該如何可長可久的傳承下去?
從表演藝術演出,到表演藝術產業
林秀偉對藝術產業存續的大哉問,成為「當代傳奇」進駐臺北放送局板橋放送所(即今「板橋435藝文特區」)的契機,並且推動「定目劇」的開演。林秀偉表示,定目劇是臺灣戲曲界人士已經設想了許久,卻很難製作的戲劇類型,因為定目劇必須從「產地」開始,採取「一條龍」的製作形式;以吃牛排為喻,你必須從草原開始規畫,再來養牛。
新劇場的誕生,通常需要財團的資源才能順利推動,「當代傳奇」也只能憑藉募款,「一旦開始執行,你要服務的,已經不只是藝術,而是美學生活,比方說,要把美食文化及其他多種文化,都融入系統之中。」必須像建置一座城市,讓歐洲的作法在臺灣出現,這是「當代傳奇」接下來必須思考的問題。同時,不僅要傳承過去,還要跟上時代的演變,目前遇到的挑戰,便是讓傳統與科技結合,這也是他們製作「水滸三部曲之《蕩寇誌》」全沉浸體驗展的主要原因。
「一旦答應你,我就往前走。」林秀偉說道。
二○一九年時,宏碁榮譽董事長、「科文双融」投顧公司董事長施振榮先生聯繫「當代傳奇」,提出希望藉由彼此合作,推動劇院轉型的計畫。這一個計畫,令整個團隊專注執行了一年多,投入資金逾千萬元製作。
吳興國、林秀偉夫婦答應施振榮後,便開始著手進行「水滸三部曲之《蕩寇誌》 IP 內容開發計畫」,將經典的「水滸三部曲系列」中的《蕩寇誌》,從傳統的劇場轉為沉浸式的演出,也因此受到文化內容策進院「一○九年度加速文化內容開發與科技創新應用計畫」支持,表演藝術作品要面向市場,最難的便是商業模式上的規畫,運用什麼形式,怎麼分潤等等……。團隊與施振榮花了很長的時間溝通交流,才逐漸確定《蕩寇誌之終極英雄》呈現方式:它是一個沉浸式閉幕劇,先從包場、包餐開始,就如同日本歌舞伎,看戲中途,出來吃個便當或簡餐,再入場繼續觀賞。就像古時候的茶樓瓦舍,偶爾會有說書人或演員出現,令觀眾驚喜,林秀偉如此形容:「你可以想像自己在鼎泰豐裡享用美食,偶然間遇見演員表演。」
或許是好事多磨,原本預計的展期雖因疫情而有所延宕,不過「當代傳奇」與「科文双融」合辦的《蕩寇誌之終極英雄》全沉浸體驗展,終於能夠以五面環景投影實現大家的想像,讓傳統劇場演出有了全新面貌。自二○二一年七月起開始演出,短短兩個月內,創下超過百場演出的佳績。
虛擬沉浸展《蕩寇誌之終極英雄》交織美學與視覺震撼。(當代傳奇劇場提供)
從表演藝術產業,到永續經營的商業劇場
林秀偉觀察,二○二二年的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Avignon OFF),有各國的許多演出,但大家在形式上、美學上並沒有太大突破,反觀臺灣,即便受到了疫情的侵擾,臺灣的戲曲創作,還是持續往前走。這對產業來說,是一件可喜之事。
談到臺灣表演藝術未來的展望,林秀偉認為,要將表演藝術經營成商業劇場,創造表演藝術跟生活的關聯:「我們要想辦法從生活中,就能吸引群眾的注意,讓藝術和表演變成生活的必需。」
「只有把作品做到最好,把服務做到最好,表演藝術才能扎根於群眾的日常生活。」這也是她一直以來推廣舞蹈及表演藝術的理念。
對於目前產業的發展狀況,林秀偉認為臺灣較欠缺藝術行政、舞臺設計和技術方面,以及具有寬闊視野及格局的人才。雖然教育系統裡有這些專業的教學和培育,但是在產學的合作上卻有所不足。
「當藝術行政的人才不夠多,就不利於表演藝術的推廣與宣傳,尤其現在是講求網路行銷的年代」,林秀偉說,除了戲曲表演人才的養成上,行政和行銷的專業人才培訓,也是需要著力之處,不同專業的人才同心協力,發揮特長,才能推動產業發展。
採訪林秀偉時,她與劇團的夥伴才剛結束前一個行程歸來,採訪完畢後,艷陽仍高照,當我們收拾完畢要離開時,遠遠地看到林秀偉偕同夥伴,已步出藝文特區,準備乘車趕赴下一個行程。目送他們離開的背影,更能感受其人投入表演藝術的認真和忘我。期待臺灣表演藝術的發展越來越好,藝術家用心結出的所有花苞,都能綻放出絢爛繽紛的色彩,散發馥郁的芬芳,感染更多人,沉浸沐浴於聆賞的喜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