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數位轉型焦點諮詢會(上):劇場上線,超疫無限

2020-04-24

產業諮詢會
表演藝術數位轉型焦點諮詢會(上):劇場上線,超疫無限

Size:

109 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重擊表演藝術市場,讓劇場暫時封閉,也讓劇場經營者重新思考,表演藝術的未來式。文策院為理解藝文產業如何因應疫情衝擊針對「表演藝術線上化」之未來性,於 109 年 4 月 24 日,邀請國內表演藝術產業與線上平台業者,共同討論未來策略。

此次會議由文策院內容策進處李正上處長主持,參與會談者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施馨媛經理(以下簡稱兩廳院施經理)、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林亭均組長(下簡稱兩廳院林組長)、故事工廠林佳鋒執行長(以下簡稱故事工廠林執行長)、表演藝術聯盟李孟融秘書長(以下簡稱李秘書長)、紙風車劇團石欣怡經理(以下簡稱紙風車石經理)、綠光劇團廖惠如經理(綠光廖經理)、公共電視林孟昆經理(公視林經理)、台灣大哥大 MyVideo 邵珮如副處長(台哥大邵副處長)、LineTV 巧克科技新媒體翁瑞廷總經理(LineTV 翁總經理),討論疫情下的產業變化與未來表演藝術線上契機與可能。


疫情之下的產業變化
正當國內外表演藝術團隊、劇場因應今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紛紛倒閉或暫停營運之際,臺灣在全球疫情防衛交出了卓越的成績,但這一段時間,觀眾無法進入劇場,表演藝術倒是成為真正的「受災戶」。

文化部、文策院、國藝會、國表藝與地方政府均針對表演藝術特出各自的紓困與振興政策。而紙風車劇團也推動「返笑日」線上劇場,鼓勵因疫情失業的創作者發揮創意,藉由線上劇場持續讓觀眾記得劇場。公共電視也重播過去《公視表演廳》所拍攝與轉播的藝文類節目,但未能全部播映,因公視僅有公開播映權,團隊的影片要放置在線上串流平台,牽涉到公開傳輸權,需另行與團隊討論。

這顯現了國內表演藝術團隊過去並未將線上串流平台,當作銷售作品的通路,最多當成額外的宣傳機會,疫情的衝擊反而讓團隊思考,團隊、檔期、劇場與製作內容,是否能重新調整作品,有機會走向「線上」。

兩廳院則在疫情期間,針對原劇場租用或主辦、協辦及節目之檔期,提供團隊演出「無觀眾」劇場,規劃現場多機錄影,提供最完善的錄影品質,提供後續線上串流平台的需求。兩廳院施經理表示:「團隊應將疫情期間當成作品的磨練期,兩廳院也將取消節目的時段,提供團隊租金減免及場租空檔,將這段疫情空窗期,轉變成提供團隊作品作品升級的重要關鍵。」此外,團隊也在疫情期間將過去劇場的演出錄影剪輯或以線上直播的方式,於線上媒體分享,讓居家防疫的觀眾們,感受舞台的魔力。  


疫情期間,觀眾在做什麼?
表演藝術從業人員將疫情危機化作轉機並開始思考,表演藝術「線上化」的可能性,線上 OTT 平台服務,成為疫情期間最時興的議題。台灣民眾過去對於 OTT 平台的體驗,多從 Mod 的 TVOD(Transactional VOD) 或是 Youtube 採取的 AVOD(Advertising VOD),或是近年極受歡迎的 Netflix,則以 SVOD(Subscription VOD)的訂閱模式,搶佔全球市場。

線上 OTT 平臺確實開啟了表演藝團體的全新視野,但多數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對此並不熟悉,表盟李秘書長談到:「線上平台是一個可能性,但需要透過文策院或表演藝術先引進觀點和經驗,才有機會幫助表演藝術團隊在版權、品質上提升到符合線上觀眾的期待,才有可能殺出一條生機。」

在不熟悉線上演出模式的前提下,在表演藝術的發展上,還需從產品的本質進行思考,如何開創吸睛與具備市場潛力的作品,才有機會搶佔消費的目光。在此之前團隊也許能將線上平台作為市場擴大與宣傳的可能。


面對嶄新線上市場,團隊該如何自處
故事工廠林執行長表示:「串流平台上的表演藝術作品,要具備好的品質、對的視角以及經過嚴選的內容。」LineTV 翁總經理分享:在開始嘗試之初,可以先以較大眾化上架,吸引並且累積客群。因應疫情第一波,團隊也初試啼聲,開創更多接觸觀眾的可能性,例如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推出「紙風車返笑日」線上劇場,紙風車石經理提到:「未來 5G 時代,演員能藉由線上劇場,和現場做互動的可能性。在線上平台宣傳方面,如何面對不同客群、創造獲利模式,甚至去擴大市場的能見度、開拓新的客源,都還在嘗試當中。」綠光廖經理亦提到:「近期推出線上劇場,透過一支三千元的稿費幫助技術和演藝人員紓困。近日劇場內部也在討論線上平台可行性。」

而內容的「吸引力」將成為影響觀眾選擇的核心關鍵,兩廳院對此有許多觀察及心得分享。兩廳院施經理談到:「由於線上線下觀眾觀看的行為不同,創作出可以讓觀眾長時間專心的作品,成為下一個面臨的問題。」兩廳院林組長觀察:「表演藝術線上轉型過程中,觀眾的經驗需要被重新設計,從前端的拍攝開始改變。」施經理總結:「而將現場演出的作品轉至線上,必須打破表演藝術創作的現場性,對於藝術家本身也是個挑戰。」表演藝術到線上播放,並不只是換平台而已,而需要更多元的元素、視角、互動來加強觀眾參與的動機。

LineTV 翁總經理長期經營與觀察海外市場,日本許多舞台劇、歌劇、電影有提供直播服務,現場多視角拍攝技術已非常成熟。並有中間業者做專業拍攝規劃和表演團體規劃溝通,他認為,日本運作模式也許也可以提供台灣表演團隊參考。


扶植與行銷,表演藝術下一動
「劇場」具備特殊的現場性、社交性與互動性;而劇場該如何因應線上 OTT 平台的挑戰,吸引觀眾的目光,將會是未來重要的課題,才有機會走向後續的商業模式,迎接流量與分潤的可能。

兩廳院林組長和台哥大邵副處長同時談到:「如果未來線上平台,可以兼具社交性,連結身在不同國家的人,創造彼此的互動性。」「參與的觀眾,需要共同欣賞、討論與互動機會。」線上欣賞,看似疏遠了人與人的距離,而拉近觀者跟作品的距離。兩廳院施經理也提醒:「未來需要讓觀眾長時間專心的作品,同時還需要打破『現場性』的障礙。」這都是團隊最大的挑戰。

在場的與會人士均提及,5G 網路即將上線,高網速的時代,企圖取代現場性的 VR 或 AR 劇場即將實現,科技已經逐漸突破,過去僅能短時間親臨現場欣賞的困境,類似的表演藝術實驗也越來越多例如近年來風行的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re)、參與式劇場(Participatory Theatre)等等。台哥大邵副處長更談到「多視角」的劇場作品目前技術皆均完備,準備給觀眾超越第四面牆的劇場體驗,科技或許將會改變過去劇場的慣性,亦提供觀眾更具「吸引力」、「刺激性」的觀賞體驗。

面對新的市場,表演藝術團隊,除了將作品準備好以外,更需要面對龐大的「市場未知」。表盟李秘書長期待:「文策院以臺灣國家隊為目標,需擔任線上 OTT 平台中媒合角色,將目標跟商業機制研究與發展出來,創造商業(商轉)價值。從體驗的角度思考,市場在哪裡?該如何打開?以更具前瞻性、更有國際市場的觀點領導我們。」表演團隊如果能以「線上」為主的創作與研發脈絡,找到更具價值的 IP,完整規劃後續版權運用,併用新的語彙與與創作方法製作節目,才能開創品牌,培養觀眾; 更進一步,在內容開發完整的前提下,再導入線上購物或購票,將觀眾從線上導回線下,參與現場劇場活動,讓線上平台的崛起,成為促進表演藝術產業雙贏的轉機。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