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 2021 TCCF「創意內容大會」內容交易市場 (上): 後疫情與串流時代劇集的「白努利定律」

2021-12-24

產業專題研究及調查報告
側記 2021 TCCF「創意內容大會」內容交易市場 (上): 後疫情與串流時代劇集的「白努利定律」

Size:

「白努利定律」(Bernoulli's principle)是流體力學中的一個公式,由瑞士流體物理學家丹尼爾·白努利於1738年出版的《Hydrodynamica》中提出,當液體沿著一條穩定、不可壓縮變形的流線移動,任一水平的移動流體內,壓力最低的地方,有最高的流速。反之,壓力最高處,有最低流速。

 

本文將「白努利定律」援引為數位流速的比喻。過往談及影視作品,多以「流量」為思考核心,但在網路串流時代,「流量」不再是單一衡量指標,網路環境瞬息萬變的當下,「流速」為王,一部影視作品越快觸及目標受眾,越有機會讓作品在同一塊分眾市場內散播開來,流速越快,壓力越低,吸引力越大。

 


文/沈怡昕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1「TCCF 創意內容大會」在松菸四號、五號倉庫舉辦「內容交易市場展」,在緊鄰的台北文創大樓六樓舉辦了七場不同類型、不同目的的「媒合推介會」。身為長期關心台灣影視產業的影迷、影評,這次有幸親自參與其中,趕緊報名,全程參與,看到不少有趣的企劃,近距離觀察不同團隊在尋求合製、合資的過程。

 

七場媒合推介會:持續精準媒合資金與作品

 

這是文策院第二年舉辦TCCF創意內容大會,作為活動一環的「媒合推介會」,讓製作公司、導演、編劇等主創團隊,提案予國內外買家。除了有「Project to Screen」的劇集、長片、動畫媒合推介會,也接續去年與金馬影展的合作,再次合作「金馬創投會議入選Series-TCCF國際媒合會專場」,提早為參與的買家呈現11月下旬才會在「金馬創投會議」正式亮相的提案。另外,文策院也和富邦文教基金會合作「兒童節目孵育計劃」專場、與GagaOOLala合作「LGBTQ + BL Show Case」;同時舉辦「國際買家願望清單」創投媒合會,讓香港電視ViuTV總經理魯庭暉、CJ ENM總經理鄭星勳,暢談韓國與香港經驗。期待透過不同類型的專場設定,精準導引投資方與被投資方找到彼此。

 

在「內容交易市場展」的現場,疫情逐漸趨緩的11月上旬,主要以國內買家實體參與的現場發表及媒合活動熱絡,而考量海外買家入出國都會遇到耗費將近一個月的隔離檢疫,相關媒合會談仍以線上居多。而文策院今年推出名為「IP Meetup」的媒合系統,協助不同參展方在線上平台呈現IP與丟訊約談,為國內各類交易活動中前所未見的創新,此外這個系統於活動結束後,也能繼續運作,有助各類合作及投資繼續發展!文策院的TCCF創意內容大會去年已是搶先還未解封的世界影視市場,實體舉辦;而今年受限於疫情造成室內活動人數的限制,無法舉辦大規模的晚會,文策院順勢改變一種作法,以閉門「早餐茶敘」促成出版業、電影、電視機構的與會代表、買家、賣家,有機會進行交流。

 

「兒童節目孵育計畫」媒合推介會。(文策院提供)

 

後疫情時代的安全網:「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嗎?

 

狄更斯在《雙城記》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當疫情讓影視業由下至上游都倍感壓力,許多劇集面臨從產製到通路的重重挑戰。以二戰時代劇《聽海湧》為例,這齣以南洋為舞台,描繪台籍日本「俘監員」面對戰爭本質的故事,原打算大手筆重建二戰俘虜營,因為疫情耽擱製作進度,在疫情和緩的當下有打算抓準時間點準備開拍,但卻缺乏啟動資金。這樣的例子正是媒合推介會的最大功能之一,也就是在「劇集」蓬勃的年代,為前所未見、卻可能面臨高製作風險的「新類型」台劇提供「安全網」。

 

近年各類型「台劇」紛紛以類型劇、時代劇、穿越劇、職人劇的不同型態,吸引大眾目光,例如《荼蘼》、《花甲男孩轉大人》、《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俗女養成記》、《做工的人》、《天橋上的魔術師》、《火神的眼淚》、《斯卡羅》、《茶金》、《華燈初上》,台灣影集已經宛如在「大串流時代」進行了全新一次的演化分枝。

 

隨著「台劇」演化出多元樣貌,製作上也與過往有別,採用更複雜的合製模式,不能只依賴單一的獲利模式。尤其當串流平台加入戰局,台灣本土OTT公司更是絞盡腦汁,和各個從電視台分家出來的製作公司合作,合縱連橫,就是為了在更加分眾化的市場,集中腦力抓住觀眾的眼睛。疫情不散,追劇正夯的當下,這樣的媒合推介會,為這些新的演化新枝,帶來了什麼?

 

毋可否認,無論是近年所謂的「旗艦型」台劇,又或是異軍突起的「迷你劇集」,在這個百家爭鳴又異軍突起的戰國時代能兵分天下,都是因為各類機制,如政府資源、民間企業的贊助與投資以及各類平台的採購資金,才能確保不論在本國還是國際市場,這些原創且帶有「台灣元素」的內容接棒發光。透過參與這次媒合推介會,感覺作品在後疫情時代,雖然面對更多的變動的風險與挑戰,但因為文策院「媒合推介會」的「安全網」特質而獲得保護,讓更多作品有機會跟更多投資者,再一次講述創作理念與市場的想像。會場主播口中的「進行了一個提案的動作」,其實蘊含的是多少創作者與資方的內心戲與小劇場。

 

「Project to Screen: Series 劇集提案」推介會邀請製作人鄭凱駿主持。(文策院提供)

 

大串流時代的內心戲:賣、買家心底真正的「底價」在哪?

 

例如首場推介會「Project to Screen: Series 劇集提案」,除了「大方影像製作」的BL劇《正負之間》已經開拍、希望尋找國外買家、行銷資源;「霹靂」劇集《包拯》已有過半資金外。幾乎都可以預見,這些提案劇集必須透過這個舞台向海內外平台與投資方招手,但無論是提案者、或者買家,大家的內心小劇場應該都不少:劇集買家在找什麼?他們能出多少?能接受什麼樣的開價?

 

在「國際買家願望清單」創投媒合會中,ViuTV總經理魯庭暉深刻表示,最想找的還是:「創作者自己最想做的案子。希望能放多一點預算在製作上,少一點在明星的費用。」

 

然而,對製作公司來說,緊要的問題會是:「平台簽約費可以收支平衡嗎?」能不能「做」,是一個問題,「獲益率」又是一個問題。IP強不強、TA吃什麼、卡司吸引人嗎、類型還有沒有效,這些都可以討論。的確感人的故事絕對是基本要素,能做出「自己最想做的作品」的劇組,才是能用真誠的能量打動觀眾的創作者。

 

現場不乏具備真誠能量的產製方私下談論,如何在OTT平台給的價碼下,以「合理」成本做完劇集、最後有好的收視、公司又有盈餘。又或者講得更直接一點,授權收入為主的時代裡,所面臨的實質挑戰是,你要爭取OTT商全額投資獨家播映,或者著重在發展各方投入的「旗艦型製作」,讓更多平台參與?其實,參與「媒合推介會」,你可以在每個提案企劃中看到各個提案者以自己過往經驗為例,提出論點,主張平台想要什麼、製作公司能做什麼、我們該繼續挹注哪種作品。這便是對「底價」概念的詮釋,每份提案,不單是美學創作,更是市場分析、買家揣測。

 

無論是「獲益模式」、或是創作者初心的「美學想像」,大台劇時代橫空而來的基礎,就是賣家與買家仍在相互碰撞心中的「底價」。以「滿滿額」(mm2)攜手美籍台裔創作者的《落日亡徒》為例,挖掘六個台灣時代切面中的逃亡故事;宛若Netflix《黑鏡》,一種各集間不連貫,但在「概念上」具有「一致性」,這種能持續滿足觀眾慾望的類型,是台灣少見。這些案子就看賣家與買家的「底價」是否終能達成,在媒合推介會中,大家各自都朝底價推進一點點,也就接近成交一點點!

 

自媒體時代:當「流速」比「流量」還要迷人

 

成本是一回事,創作者「心中最想想拍」的東西,肯定是契合時代的精神。當Netflix等外國平台,引進了大量歐美、亞洲「綜藝實境秀」(如《雙層公寓:都會男女》)、「紀實劇集」(如《虎王》),反映出消費者對「真實」、「實境」的需求。意味著當疫情讓我們實體上退縮,虛擬世界中對現實的需索就會更加蓬勃。平台上,觀眾想要更「真實」的東西,劇集說的故事會比「社群媒體」上的內容有趣嗎?為什麼要看戲劇、紀錄片、動畫?當今創意內容的提案者,競爭對象並非彼此,而是自媒體。

 

「自媒體」是競爭者,但終究不會是敵人。然而,當「人機一體」的時代來臨,IG(Instagram)限時動態、抖音(TikTok)、甚至小紅書,其觀影節奏短小精練。現在的觀眾追劇有時候要用兩倍速度看,今天「內容端」要跟觀眾的「注意力」或是「睡眠時間」競爭。

 

「大串流時代」繼續談怎麼計算「流量」,將會是一個抽象、不直觀、不科學的問題。縱使我們有再好的公式以「大數據」計算「流量」中的可能性,終究我們要回應的是,人類軀殼面對快速變動生活的感受。而「數位生態」的全景宛若「白努利」定律,「流速」為王,流速越快,壓力越小,吸引力越大。在高流動速度、變幻莫測的「風向」中歸納出時代精神,可能就掌握了成功的秘訣。

 

如何迎向「自媒體」時代的觀影習慣,是全球影視工作者的習題。華文創團隊在《第九分局影集版》的提案就提到,將用「大數據」來估量「內容」該怎麼製作,該怎麼精準投放TA,甚至能更幫助置入商品曝光。彼此影業的提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編劇謝沛如指導,知名KOL「宅女小紅」故事改編的《何百芮的地獄毒白》第一季已經拍畢,這將會是從「自媒體」返回傳統媒介的最新案例!

 

文策院「TCCF創意內容大會」七場媒合推介會場場爆滿。(文策院提供)

 

讓「台灣元素」成為中流砥柱

 

隨著5G時代到來,高畫質影像的產製將更親民化,要用什麼「內容」征服「眼球」?近年,越來越多「台劇」選擇以本土「職人」為題。「職人」與職人劇,將是新一波台灣切入「類型」的視角,無論從小說、電影、舞台劇,甚至不在本次創意內容大會的作品,李烈新品牌「一種態度」,改編遊戲《還願》、科幻動作漫畫《閻鐵花》、靈異類型《鬼才之道》,也都有職人元素在其中。

 

「金馬創投會議入選Series TCCF國際媒合專場」中,《鱷魚》導演陳大璞將改編暢銷書《你好,我是接體員》,就是以殯葬業為題;「華文創」《第九分局》「通靈」刑警;林涵導演的《錦繡》描繪手工婚紗的法式刺繡師;改編自澎恰恰主演舞台劇的《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則以穿越劇形式挖掘台灣港口歌廳文化。而,「Project to Screen: Series 劇集提案」中,「鏡文學」《八尺門的辯護人》找來《陽光普照》團隊挖掘為死囚辯護的阿美族公設辯護人的故事。

 

而「飲食文化」更是「台」文化復甦的重要一環。去年,電影《孤味》大賣一億九千萬,彼此影業因此與公共電視簽約,預計開發劇集版。「Project to Screen: Series 劇集提案」中,洪愛珠的年度暢銷書《老派少女的購物路線》效法《俗女養成記》,企圖以食物喚醒女性觀眾的集體記憶;乃至《與惡》「大慕影藝」簽下《梨泰院Class》改編為「臺菜」餐廳故事《來!金來》;《海神家族》作者陳玉慧,將「東方美人茶」以時代劇形式呈現,由《雙城故事》葉天倫「青睞影視」執導;出品《下半場》的「逆光電影」則攜手莫子儀、樓一安改編本土王牌調酒師「阿榮」的故事。

 

參與文策院TCCF創意內容大會,我彷彿感受到各式內容的「能量」在這個空間裡匯聚,透過內容交易市場與媒合推介會的媒合助力,各類「台灣元素」將繼續在作品的「市場性」與「創作初心」中堆疊拼砌、尋到平衡,在變幻多端的時代把「流量」換作是順風的「流速」,帶著與會者的各式原創內容,流向更多人的心中。

Share: